摘要: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刚刚形成的时期,它的范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代表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方面获得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是的对现代外科学的范畴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已经包括了许多人体内部的疾病。
关键词:外科学,普外科学
一.普外科学的分类:
按照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病因的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外伤 又暴力或者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者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2.肿瘤 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于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
3.感染 致病的微生物或者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发生坏死或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4.畸形 先天畸形,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实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的瘢痕挛缩,也多需要手术修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5.其他性质的疾病 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
普外科学作为现代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外科学大范围中。按照发病部位、器官等的不同,将以下疾病列入普外科学范畴:
1.颈部疾病 包括甲状腺疾病,颈部肿块,颈部淋巴结结核,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2.乳房疾病 包括多乳头、多乳房畸形,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肿瘤等疾病。
3.腹外疝 包括腹股沟疝,股疝等疾病。
4.腹部损伤 包括常见的各种内脏损伤如脾破裂、肝破裂、胰腺损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等疾病。
5.原发性记性化脓性腹膜炎 包括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脓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疾病。、
6.胃十二指肠疾病 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憩室,良性十二指肠瘀滞症等疾病。
7.小肠疾病 包括肠炎性疾病,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短肠综合征,小肠肿瘤,先天性肠疾病等疾病。
8.阑尾疾病 包括急性阑尾炎,特殊类型阑尾炎,慢性阑尾炎,阑尾肿瘤等疾病。
9.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包括乙状结肠扭转,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及肠息肉病,结肠癌,直肠癌,直肠肛管先天性疾病,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直肠脱垂等疾病。
10.肝疾病 包括肝脓肿,肝棘球蚴病,肝肿瘤,肝囊肿等疾病。
11.门脉高压症 包括巴德-吉亚利综合症等疾病。
12.胆道疾病 包括胆道先天性畸形,胆石病,胆道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病,胆管损伤,胆道肿瘤等疾病。
13.消化道大出血 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下消化道大出血。
14.急腹症
15.胰腺疾病 包括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胰腺内分泌瘤等疾病。
16.脾疾病 包括脾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二.普外科学的发展
(一)外科学简史
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进步,其发展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
1.疼痛:1846年:美国Morton首用乙醚全身麻醉;1892年:德国Schleich首用可卡因作局部麻醉。
2.感染: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用漂白粉水洗手,抗菌技术开端;1865年:法国Pasteur细菌理;1867年:英国Lister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纱布覆盖伤口,奠定抗菌术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ann不让伤口再被玷污,研究手术器械等的灭菌,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e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使无菌术日臻完善。
3.出血: 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截肢时用止血带;1901年: 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1915年:德国Lewisohn混加枸橼酸钠溶液,血不凝间接输血,血库的建立。
4.抗菌素: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用百浪多息(磺胺药),为外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中医外科学简史
公元前14世纪商代甲骨文有“疥”、“疮”等字的记载。
周代,外科已经独立成为一门,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
秦汉时代,医学名著《内经》已经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
汉末,杰出医学家华佗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叙及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采用结扎血管。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似。
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
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已经有正骨经验。
明代时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科不少著作。
清末高文晋《外科图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三)近代外科学发展
外科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伤、整复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前进。近30年,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均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超声、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等检查以及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确定病变的部位,而且能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不但将诊断,同时也将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
(四)外科学重要分支—普外科学的形成
随着现代外科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现在已经不可能掌握如此广博的外科学全部的知识和技能。外科学走向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分科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最常用的就是根据人体的系统分为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周围血管科、普外科、胸心外科等。普外科作为各个分科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足以见得其在整个外科医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我国普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建国后我国的外科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医学院校,外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外科专科如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周围血管科、胸心外科均已先后建立。普外科技术不但得到普及,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有了显著地进步。
三.现代普外科学的任务
明确普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不论是普外科疾病知识的基础研究人员,还是临床普外科大夫,都应该以熟练的医学知识体系为背景,研究并掌握现代普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鉴别诊断、预防防治等个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
四.现代普外科疾病诊疗的前沿发展举例
原发性肝癌现有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
迄今为止,原发性肝癌的全身治疗几乎一片空白。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原发性肝癌的生物治疗,涉及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过继性细胞免疫、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多个方面。
1、生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复发率。
(1)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应用干扰素(INF)α辅助治疗,可有效延缓复发和降低复发率,并具抗病毒疗效。
(2)适当应用胸腺肽α1和白介素(IL)2可增强免疫功能、辅助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有助减少术后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3)目前用于肝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和特异杀伤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IK细胞对清除残癌、减少抗肿瘤毒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好疗效。
(4)分子靶向治疗:主要包括:①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药物,如厄洛替尼和西妥昔单抗;②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单抗和Brivanib等;③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如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④多靶点抑制剂,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等。
2、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降低肿瘤新生或复发。
3、中医中药。
4、 全身系统化疗:总体疗效有限,尚无临床数据支持。
局部治疗:
目前,原发性肝癌治疗仍然以局部治疗为主,在可预见的未来,局部治疗方法的单独和综合应用仍旧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主流,占据主导地位。
1、肝部分切除术
2、肝移植术
3、血管介入治疗:
(1)TAE(2)TACE等。
4、放射治疗:
(1)外照射:伽马刀、X刀、质子刀等。
(2)内照射:粒子植入、利卡丁、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如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等)。
5、局部消融治疗:
(1) 物理消融:冷冻(氩氦刀)、热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超声聚焦刀)、纳米刀。
(2) 化学消融:无水乙醇注射、醋酸注射等。
五.结语
就自身来说,作为一名普外科临床医务工作者,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既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又有高尚医德的新一代白衣天使。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青年人正在迅速的成长,正是我国普外科学兴旺发达、赶超西方先进国家的希望所在,他们必将在普外科事业上有所突破,实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更大进步与飞跃!
参考书目:
1.裘法祖,吴阶平.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Towsend Courtney M.Sabin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17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4
3.Rutherford RB. Vascular Surgery. 6th ed. St Louis: WB Saunders Comp-any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