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您的访问!现在是:

医学类论文

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与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与预防措施。
方法:对50例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发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护理及预防措施。
结果:2例感染,5例出血,18例血栓形成,25例留置导管脱落。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加强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 静脉留置导管 并发症 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在内瘘没有成熟时,大都会选择静脉置管,原因有四点:一、能立即使用,二、能减少疼痛,三、能保证有效血流量,四、能长期使用。本文将我院收治50例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与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50例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岁~83岁,平均年龄45岁,股静脉置管39例,颈内静脉置管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感染2例,一例为股静脉置管、另一例为锁骨下静脉置管;出血5例;留置导管脱落25例,完全脱落1例,为颈内静脉;血栓形成18例。每只导管留置时间为30~313天,平均留置时间105天。
2.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2.1.感染:为静脉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液透析患者50%~80%的细菌感染与血管通路相关【1】。本组病例中发生感染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5岁、47岁 ,中度营养不良,置管部位分别为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9﹢月,发生率为4%。就本组病例而言: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感染,加之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更曾加了感染的机率。
2.2.出血:表现为导管口出血或局部血肿形成。本组病例发生的原因有3点:①.穿刺不顺利;②.抗凝剂用量偏大;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本组病例发生导管口出血2例,局部血肿2例,导管破裂出血1例(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10﹢月),发生率为10%。
2.3.血栓形成:留置导管因时间长,过度伸曲术侧肢体,导管受压、扭曲,肝素用量不足,患者为高凝状态,血液透析间隔时间过长,均易形成血栓。本组病例中,发生血栓形成共1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发生15例,颈内静脉置管3例,发生率为36%。
2.4.留置导管脱落:本组病例中有25例患者发生导管脱落,发生率为50%,70~80%的患者在1﹢月后,都会用缝线重新固定。1例导管完全脱落为颈内静脉置管,使用时间10﹢月。发生导管脱落的原因有2种: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缝线断裂;②机体对缝线产生排斥反应,使缝线脱离皮肤,导致导管脱出。
3.护理与预防措施
3.1.感染
3.1.(1).护理:①.发生局部感染时,应每日更换敷料,遵医嘱口服抗生素;②.如出现畏寒立即通知医生;③如需拔管,并将导管前端剪下送检。本组病例有2例发生感染,均予以拔管。
3.1.(2).预防措施: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②.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处,不要选择对局部进行封闭包裹,但淋浴时除外;③.透析中应将导管帽浸泡在75%的酒精中;④.连接透析管路时,应用碘酊、酒精消毒导管接口;⑤.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⑥.股静脉置管穿刺处每日换药1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处隔日1次,一般用碘酊、酒精消毒,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并清除局部的血垢及污渍;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改善营养状况,以提供机体抵抗力。
3.2.出血
3.2.(1).护理:①合理使用抗凝剂;②.对于局部血肿可行按压、冷敷等处理;③.对于穿刺部位出血可局部按压,或对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进行适当地缝合:④. 如止血效果欠佳,可考虑拔管;⑤. 对于导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告知家属就近处理,拔出导管,以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按压力度适中。本组病例有5例发生出血,除1例因导管破裂导致出血,予以拔管外,其余4例均在无菌操作下重新处理,未继续出血。
3.2.(2).预防措施:①.凡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透析当天停用;②.对于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的术后出血,可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③.在以后的透析中,可提前半小时结束肝素的使用;④.必要时,可改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
3.3.血栓形成
3.3.(1).护理:①.抽吸堵塞的导管腔,抽出肝素,并适当钻动导管,尽可能吸出血凝块。切忌在抽吸困难时,向导管腔内推注生理盐水;②.对于无法抽出血凝块的导管,可遵医嘱采用尿激酶溶栓法,可使90~95%的血栓得以溶解,具体方法为:5万~15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动静脉腔内,保留15~20分钟,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可重复进行【2】;
③如上述措施无效,留置导管时间不超过一周,局部皮肤无炎症的,可使用引导导丝更换新导管。本组病例有18 血栓形成,除1例因透析间隙时间超过2周,导管无法再通外,其余经溶栓治疗后,全部恢复通畅。
3.3.(2).预防措施:①.血液透析中,有效使用抗凝剂;②.留置导管一般不宜另作他用,如抽血、输液等,如果一旦使用,使用后必须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以防管腔堵塞;③.对于血液透析间隔时间过长的患者,应每周1~2次重新封管;④.对股静脉置管患者术侧下肢不得弯曲90°,也不宜过多起床活动;⑤.睡眠和活动时,应避免压迫或扭曲导管;⑥.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3.4.导管脱落
3.4.(1).护理:①.如导管脱出部分较短,患者又无其他血管通路,可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把脱出部分送回血管内,并重新固定;②.对于缝线部分脱落的导管,及时缝上,不要等到全部脱落再去缝合,避免发生不良事件;③.固定导管时,应按其走向将其固定好,以免导管脱落;④.必要时,可更换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因其有固定用的涤纶套,不易脱落。本组病例有25例发生导管脱落,除1例颈内静脉自行脱落外,其余24例缝线经重新处理后,未造成不良后果。
3.4.(2).预防措施:①.对于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让其尽量减少活动;②.对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量不取术侧卧位,以免摩擦拉出导管;③.穿脱衣服时,要特别留意导管,避免拉出导管。
4.小结
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偏高,但由于其有着快捷、减少痛苦、血流量稳定、可长期使用等优点,在临床上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必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本组病例以留置导管脱落与血栓形成的发生比例为高,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均未造成不良后果,感染发生率最低,但后果最为严重,予以拔管。本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过度伸曲术侧肢体、透析间隔时间过长、机体对缝线的排斥反应等,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及早发现,早期处置,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1
【2】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
 

网站首页 | 期刊查询 | 合作期刊 | 优秀论文 | 论文投稿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