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庭筠出生于渤海望族,被元好问赞为“文采风流,照应一时”的辽东诗人王庭筠,虽才艺卓绝,在书画方面造诣极深。但无奈仕途坎坷,他在连遭贬黜之后卜居彰德(今安阳),读书黄华山寺。安阳地区景色秀丽,文化昌盛,王庭筠隐居此地,一方面他不断自我提升,留下了很多佳作,另一方面他的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金代的安阳地区,环境较前期稳定,加之景色秀丽,有韩岭、五台山、以及景色宜人的太行山大峡谷,并有玉带河、紫金河穿过。此地文人多有游历①,文学活动颇多,更不乏隐居此地者,而隐居之士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王庭筠了。
王庭筠是金代有名的文人,诗书画俱佳。其父亲王遵古,字仲元,正隆五年(1160)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为官清正,学识渊博,时人誉之“辽东夫子”②《遗山先生文集》云:“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六岁,闻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③临政有声誉。《遗老先生文集》卷十六中曰“临政即有能官之誉”。 ④不久,他便调任馆陶主簿,
王庭筠在金代影响很大,诗文创作虽不是很多,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更少,《金代文学编年史》中有:“王庭筠在金代的名声要比他所存的诗文给人印象大得多,他的地位也和他的作品的数量不成正比。”⑤
《王黄华墓碑》中载在大定二十年王庭筠遭馆陶罢官,从此,王庭筠开始了隐居生涯,一直到明昌元年(1190)复出,隐居达十年之久。《金史·王庭筠传》记载:“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脏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寺,因以自号。”
黄华山,位于林滤山主峰东侧,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据《林县志》载:“每岁晚秋,黄华满谷,故名。”黄华就是黄色的菊花。黄华山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汇古今奇观于一山,享有“太行最秀林虑峰,林虑黄华更胜名”的赞誉。古今有很多诗人游历于此,并写了诸多作品。如韩琦、郦道元、元好问等,都为黄华山自然景色所陶醉,引起强烈的创作欲望,给后人留下众多的诗文书画。王庭筠就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个。
王庭筠当馆陶主薄一被撤职,就纵情于山水之间,驱单车径直西南而走,卜居于彰德(即相,今安阳)。仿效五代时的荆浩归隐太行山,遂置家于相下,买田于隆虑,栖息于二寺,自号“黄华山主”。这十年中,他静心读书,潜心研究。不仅经史,书画也日臻成熟起来。经过这样苦心孤诣的磨炼,造就了真才实学,为他以后在文学上、书画上大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庭筠在黄华山隐居十年,也对当地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据《林县志》中记载:。“黄华书院,有二。一是在县属西南,旧西门内金学士王庭筠读书处。明嘉靖年,因备兵供为草场。万历间知县张应登详请兴,复建正学堂三间,万卷楼三间,东西房三十间,有学士馆祀王庭筠。”《彰德府志》中曰:“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徐岱,重修,添号房十二间……”⑥王庭筠隐居读书的黄华书院在数次的历史变迁中仍然得以保存,并建了专门的学士馆纪念他,可见他对当地的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地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林县还有王庭筠遗像,《河南通志续通志》卷五十一载:“读书岩,在林县西黄华山,金王庭筠读书处。今慈明院有其遗像。”⑦足以看到人们对他的追崇。
王庭筠在黄华山留下诸多诗作,一首《登林虑南楼》,诗中不仅描写该地山水,还可以窥见作者当时的情怀。“殿阁偏宜落照间,倚天无数玉潺湲,黄华墨灶知名寺,荆浩关同得意山。”前两句介绍当地优美的自然景物,一副美丽的自然景观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后面一句“黄华墨灶知名寺,荆浩关同得意山。”又有着墨人文景观知名寺。“游子也如红树老,残僧偶与白鸥还,人生见说功名好,不博南楼半日闲。”在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抒发情怀,很明显的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爱,毫无矫揉造作的感觉,可以真切的体会到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又则直抒情怀,表现出对隐居山林的强烈的渴望。又如《中秋》“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人心但秋物,天下近庭梧。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足以体现出王庭筠的喜爱之情,“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虽然用平淡的语气说出“清光何处无”但是仍可以看出怀才不遇的苦涩,可以看到王庭筠刻意压抑着那种苦闷,只有在纵情山水中,才得以缓解,仕途不顺的情绪在黄华山得以缓解,全诗后半篇,又峰回路转,隐居山居的恬淡又回到眼前。诗中有虽质问,但全诗的主题仍是恬淡,仍然可以表现出诗人山居时恬淡自适的心情。另一首《秋郊》“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西风八九月,疏树两三家。寒草留归犊,夕阳送云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读完全文,一幅秋郊即景图就立在读者的眼前。诗人骑与马上,纵情于天地之间,心情闲适,“微风度陇斜。”“疏树两三家”“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都是很明显的描写农村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一种欢呼雀跃之情在诗中溢出。另外还有在黄华山所作诗词,在此不一一罗列。
王庭筠还在林县城黄华寺(又名慈明院、北寺和王庭筠读书院)创办黄华书院,执教讲学,不仅让他在当地得以敬仰,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李澥就从师王庭筠,“从王庭筠学诗画,能行书,工画山水”。⑧除文学作品以外,王庭筠字画同样十分有名,传世作品“枯木图卷”、“幽竹古槎图卷”等。今黄华尚存“挂镜”“青竹”诗碑两通。市文化馆碑廊存其诗碑四首。他自撰自书的碑刻,得以存承,此乃我国古代书法之珍品。
安阳特殊的地理特点及其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上的战略位置,造就了金元时期安阳特殊的文化氛围。以王庭筠为代表的外来文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以外来者的心态和角度发现安阳独特的地域风貌,丰富了本地的文化。
①《彰德府志》卷六
②《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③《遗山先生文集》卷十六,四部丛刊本
④《遗老先生文集》卷十六,四库全书刊本
⑤牛贵琥《金代文学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⑥《彰德府志》卷五
⑦《河南通志续通志》卷五十一
⑧《彰德府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