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空前的少数民族内迁和多民族混居的历史环境,加深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女真族文人孛术鲁翀一生经历的考论。使读者可以初步理清元代民族融合的脉络和这一时期女真族人的普遍心态。同时有助于对孛术鲁翀现存诗文的理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族大迁移和混居的时代,内迁的少数民族种类和人数远胜前朝。作为由金入元的女真族来讲,对于元灭金的历史事实,一般具有两种反应:有的遁迹山林,成为“遗民”,有的则改仕新朝。而遗民拒任新朝也不是因为亡国之痛和眷怀故国的感情。并且这种现象存在也甚为短暂。在元朝,多数人认为女真族、契丹人族已列为汉人。到元朝中后期,南迁的女真族人已基本被汉化。对于普通的女真族人而言,虽无强烈的外族观念,却成为族群政治的牺牲品。这种情况与民国时期普通满族人的处境有几分相似。
魏复光(Karl A. Wittfogel)说:征服状态既不能隔绝民族之间交流,亦无法阻止少数民族受到汉文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元朝中期,熟谙汉族士大夫文化的外族人日益增多,业已形成一个士人阶层,并非孤立于汉族士人主流之外,而是基于共同的文化造诣、兴趣与品位,紧密结纳,相互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萧启庆提出“多族士人圈”的概念。打破了学界对元朝族群关系相沿已久的误解。各族士人透过姻亲、师生、同僚、交游等关系建立密切的社会网络。并且共同参与诗文酬唱、雅集宴游、书画提拔及著作编刊等文化活动。频繁互动,相同的信仰、价值、行为规范和政治理念使各族士人融为一体。孛术鲁翀就是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真族文人。
孛术鲁翀(1279—1338)(孛术鲁又作富珠哩)字子辉,号菊潭,或以鲁为姓称鲁子辉。女真族。邓州顺阳人。大德十一年(1307),用荐者,授襄阳县儒学教谕,升汴梁路儒学正。会修《世皇实录》。至大四年(1311),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延祐二年(1315),擢河东道廉访司经历,迁陕西行台御史,阶将仕佐郎,入拜监察御史。延祐五年(1318)擢中书右司都事。泰定元年(1324),充会试考官,选国子司业。除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迁燕南道廉访副使。至顺元年(1330),同知礼部贡举,拜汉中道廉访使。历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应召赴上都仪事又兼经筵官,进中顺大夫、礼部尚书。元统二年(1334),进中奉大夫,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逾年,以迁葬归乡里。复号至元元年(1335)召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未葬辞。第二年复命编修官成遵招之,以疾辞,不上。至元四年(1338)卒,年六十。追封南阳郡公,谥文靖。苏天爵《滋溪文稿》卷八有《元故中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南阳郡公谥文靖孛术鲁公神道碑铭》(以下称《孛术鲁公神道碑铭》),《元史》卷一百八十三有传传于世。
孛术鲁翀先祖为女真贵族,居隆安,金泰和年间,定氏族为百富珠哩氏,属望广平。祖父孛术鲁德,从宪宗南征,置家邓州顺阳。父居谦辟掾江西,以家自随。孛术鲁翀有子孛术鲁远,以翀荫转得襄阳县尹,居南阳。贼起,远以忠义自奋,倾家财募壮丁千余人,与贼拒战,俄而贼大至,远举家皆被害。
从对孛术鲁翀的生平及家族的考证中可以了解到。南迁的女真族人入元后不久便已融入了元朝的统治。到了元朝的中后期女真族人的忠君爱国对象和他们先祖已完全不同。这个时候他们忠的是元朝的君主,受的是元朝的统治。从孛术鲁翀的政治活动到孛术鲁远为抗贼举家被害可以感觉到,元朝南迁的女真族人已基本没有了亡国之痛和夷民的感觉。在这方面,和同样被元朝统治的汉族人不同。
从对孛术鲁翀的姓名、生活和汉学的考证中可以看出,女真族在元朝中期时已汉化的非常严重。从现存的史料可知,在元朝时就有称孛术鲁翀为鲁子辉的。明李贤《古壤集》卷七,鲁氏族谱有序,太学生鲁仲礼,持其族谱告日:吾族本孛术鲁姓,国初入版籍,去“孛术”字。先世历有显人,文章政事具载元史,而家无谱系,吾惧族属之无统也,作鲁氏一谱,然世代绵邈不能远引,乃断自讳德者为始,历子孙至震凡七世,据可知也。说明现在汉族鲁姓中有一部分人,乃女真人孛术鲁翀之子孙。女真族人汉化的另一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南迁的女真族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与汉族人混居。原有的传统习俗已改变,在孛术鲁翀的生活中女真族人的礼俗已不常见。汉学方面更是如此。孛术鲁翀始名思温,字伯和,其师萧克翁为易今名。其体貌魁梧,不妄言笑。其为学务博而约,自六经诸史传注,下至天文、地理、声音、历律、水利、算数等皆考其说。教人不倦,发明经旨,援引训说,累数百言,听其言论,滚滚不穷,故声闻大振。年出二十,号称巨儒。《元史》上说他文章简奥典雅,深合古法。用是天下学者仰为表仪。其居国学者久,论者谓自许衡之后,能以师道自任者,惟耶律有尚及翀而已。孛术鲁翀一生深深服膺儒学,为人正直,也钟爱结交正人君子。又勤于著述,《元史》和《孛术鲁公神道碑铭》上都记孛术鲁翀有《菊潭集》六十卷。此书今已不存。今见重辑本《菊潭集》四卷,乃光绪二十一年(1895)缪全孙辑得。今日所见仅几篇诗文及数篇文章而已。姚燧曾说:“子辉谈论锋出,其践履一以仁义为准。文章不侍师而能,后进无是伦比。”由仅存的佚文和其他文献所存有关孛术鲁翀资料来看,他的文章反映了时代的重大事件,具有相当的文史资料价值,而且风格沉着质实达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苏天爵《孛术鲁公神道碑铭》有评其文章典重质实,不畏浮靡,其词悉本诸经,如米栗布棉,皆有补于世教。清顾嗣立《元诗选》认为其古文可与姚燧并称。
对孛术鲁翀家族与交游经历的史实了解,可以加深对元朝中后期女真族士人心态变化的了解,也能发现元代民族融合的特点。同时,基本上可以理清元朝民族融合的脉络。对孛术鲁翀作为女真族人在元朝所任官职的详细考证,以及具体人生经历的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孛术鲁翀部分诗文的理解,更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女真族人的普遍心态。
参考文献
1明 宋濂 《元史》第14册 中华书局 1976年1版
2《全元文》第32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9月
4萧启庆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下册 中华书局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