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发展幼儿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现性等特点。它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萌发幼儿的美感,陶冶幼儿的情操,开发幼儿的智力,改善幼儿的个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在发展幼儿创造性中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绘画是幼儿心灵的写真,是他们成长阶段中思想情感、先天潜能的自由表现,科学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及训练可以唤起幼儿在无际的智力世界中尽情地驰骋,显示出他们憾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关键词:构建 幼儿美术教育 教学模式
儿童绘画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仍碰到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去思考和反思,如: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创造性绘画内容对于知识贫乏的孩子很难进行新颖的创造性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往往遇到这样的困惑,孩子表现特别积极,思路开阔,新意不断,但教师却比较被动,仅机械地说着真好、真棒,在创新教育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是要对已形成的模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倡导教育者在观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儿童的学习,尊重幼儿,启迪灵性,激活潜能,激励创新,培养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通过实践探索,教学研究,在立中破,在破中立,构建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一)确立正确教育观,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在幼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作为艺术教育的绘画教学也有了新的模式,即变单纯的绘画教学为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其特点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为中心。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不在于急于传授技能技巧,而在于提醒和鼓舞,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大胆创作的热情,充份发挥他们自己的天性、创造力,画他们想画的真实的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儿童绘画”的教改尝试,在实践中注重融基本性、多元性、现代性、开放性、综合性于一体。树立“以人为本,创设情景,拓宽视野,潜移默化,激发潜能,活跃创造”的教改理念。通过教改,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有利于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感知——理解——想象——创作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引导、帮助幼儿把从外界感知的信息转化为头脑中的意象,再对内在的主题、外在的操作媒介进行分析、理解,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进行形式美的创造。例:画《美丽的珊瑚礁》,我们先给孩子欣赏海底世界的录象,马蒂斯的剪纸,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太阳光经过水的折射,投射到海底深处珊瑚礁上显现的艳丽的色彩,学习用马蒂斯的有机行弯曲线,来表现珊瑚礁。再让幼儿把自己假想为海底畅游的一条鱼,然后随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在美丽的大海深处……”,通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创作出了线条活泼,图形自由,色彩对比强烈的珊瑚礁。从而认识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不是作为任务加给儿童的,而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
(二)多渠道参与,激发绘画兴趣,挖掘创新意识。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潜在的兴趣,需要教师的诱发、引导、培养和爱护。为此,我们遵循:兴趣——游戏——引导——激励这一教育规律,以此来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我们将每一次实验绘画活动设计成为一次探险、游戏,仿佛带幼儿到理想王国去遨游,去创造想象。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指导他们怎样画画,学习某些技能,而是通过观察、欣赏、对话、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途径,使他们产生强烈地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诱发幼儿潜意识的想象力。例如:根据中大班幼儿已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能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表现和说明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幼儿开展玩线条的游戏,与化学实验结合起来,分解各种元素,然后把各种元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将绘画元素点、线、面和各种几何图形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形,然后创造性地设计生活中的器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海螺旋转的躯壳和水波纹、表现节奏、韵律的图案、服饰的花纹色彩……,以此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幼儿人格。
(三)通过美术欣赏活动,激活创新意识。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已的创造才能。教师是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中介,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谈话法,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能够产生并能一直延续下去,这是幼儿乐于对话、主动观察探索的前提。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它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创造力来补充和完成。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的反应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每一次与作品的交流,都是一次意义生成的过程并由此产生下一个主题。例如大班幼儿欣赏米罗的《线条、图形的组合》,有的孩子说“这是天上的世界”,有的说“这是在变魔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的《海底世界》,孩子对水底的生物进行了夸张和变形,有的还把生物的外形进行移位和改变距离。这种变形充分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还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彼此作品,逐渐使幼儿有了合作愿望,在创作《我的梦》时,孩子们三五个自成一组,实现了现实与想象的融合,说出了教师意想不到的话。
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美的各方面理解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所以我们在指导幼儿欣赏作品时注重(1)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初步敏锐的感觉和对美的理解(2)通过欣赏产生表达的愿望,树立创新意识。活动中,我们遵循教育艺术性与儿童可理解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名家的作品,或是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让孩子们与大师对话交流,活动中,我们选取了热烈、纯真的现代派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星空》;高更的《塔希堤风景》;马蒂斯的《金鱼》《穿时装的女人》,还有克利米罗的名画。这些色彩鲜艳,大胆流动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热烈自由、富于想象的艺术气息,符合孩子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追求,易于孩子接受。艺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幼儿对美术创作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在创作中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和设计感,作品构思奇妙、独特而富有个性,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能力。绘画中下笔肯定而自信,能用一定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绪感受,特别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而独特,或和谐搭配,或对比强烈,反映出他们良好的艺术情感。
(四)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当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就容易发明创造。反之,当幼儿生活在一个压抑拘束的环境中时就难以发明创造。因此,为了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情感,丰富幼儿想象,我们十分注重幼儿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的创设。如:分组教学,包括人员分组、材料分组、随意分组,让幼儿充分与环境、材料接触,增加主动学习的机会,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丰富作品内涵,我们经常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采用中外著名大师的艺术作品来布置装饰墙面和柱面,例:米罗有趣的线条和图形组合;马蒂斯强烈的装饰色彩;毕加索夸张变形的图形;康定斯变幻的图形组合,引导幼儿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情趣,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事物的印象,使幼儿做到心中有画,才能笔下有画。同时,在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从保护幼儿想象力和兴趣入手,多给予启发、引导,对点滴进步也是积极肯定。我们还注重在美术活动中,呼唤幼儿的立体思维,训练幼儿的多项思维,用线条、图形、符号传递信息,激励幼儿创造新的图形,鼓励幼儿在学习和实践中再创造。
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运用环境的自然资源,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励幼儿的创新欲望,用现代流派的作品,激活幼儿的创新灵感;运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幼儿的创新萌芽,启迪幼儿创新意识,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畅游在美术的海洋中,在美的熏陶中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