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阐述体育意识的主要内容,探析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提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策略,以期对以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材料。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策略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与丰富的知识以外,还要有健康的体魄,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学业和更好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有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起良好的体育意识。培养一个人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段就是大学阶段,因而高校要对大学生的健康负起责任,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
1.体育意识的主要内容
1.1自我锻炼意识
自我锻炼的意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即使拥有了也不一定能把自我锻炼的习惯坚持下去。一般高校固有的填鸭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限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学的内容全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一成不变,这使得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变得无所适从,从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以此看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让其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非常重要。
1.2积极参与的意识
奥林匹克精神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而并不一定要在体育运动中拿到好成绩。每个大学生都会参与各种各样体育运动,并且在运动中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或者与人竞争的激情。生活中更是充满了各类运动和比赛,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增强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还可以不断地激发其潜能,使其更有精力去面对生活。
2.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
2.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只有当一个人对体育运动产生足够的兴趣,并且以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作为其力量来源,才能对运动保持一贯的热情,才能克服任何困难来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自我锻炼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当前的大部分大学生还未真正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更加意识不到体育锻炼乃是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需要。许多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仅仅是由于其对于该项运动有着直接的兴趣,即爱好这项运动,而并非出自其对自己身心需要的考虑.[1] 这就导致其参与体育运动只是图一时之快,而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当外界的因素限制他们运动时,就立刻停止运动,非常不利于良好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
2.2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相配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体育意识至关重要。2.2.1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原因
学校和家庭对于体育运动所持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假如学校与家庭都有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学校可以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以及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鼓励大学生们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就可以使大学生受之影响而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再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否则,就会使得大学生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良好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
2.2.2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影响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假如有一个充满了体育运动氛围的社会环境,在其中的大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从而促使其自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全民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增强全民体质。
3. 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策略
3.1加强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
现在的体育教学偏向于技术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影响其良好的体育意识的最终形成。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体育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锻炼的动力,并且在学生掌握了用科学的方法去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对于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锻炼的效果作出准确评价,据此选择合理的体育运动的项目,制定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达到增强自己体质的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各大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2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体育课是以锻炼身体的方式达到健身强体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要的基础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使其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应把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的安排应围绕着强身健体的目标来执行。[2]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深化改革,通过教学的逻辑性与娱乐性激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在体育锻炼中健壮体格,保持身心健康,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3.3追求个性发展
大学生的体育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与参与方式上,每个人的体育经历与对于体育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非常淡弱,重视智力的学习而轻视体育锻炼。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人施教,通过各种丰富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难题,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4.结语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对于帮助其建立终身的体育锻炼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21世纪的建设重点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四有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与其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大批身心健康的精英。
【参考文献】
[1]蒋宁.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周小雄.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