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领域中,数字的基本功能是计算,而在语言世界里,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情达意,从而使语言凝炼生动。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数词的语义模糊性比其精确性更具魅力,它的修辞效果由此而生。英汉数词既有“共享”的修辞效果,也有各具特色的修辞效果。本文拟探讨英汉数词的修辞效果,以期揭示两者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数词;修辞效果;英汉比较
1. 引言
在数学家的眼中,数字是精确的,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但是在语言学家看来,数词是模糊的,它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顺序外,经过“语义模糊化”,用以抒情达意,使语言增色生辉。伍铁平教授曾说:“日常生活语言像一座巨大的模糊熔炉,精确概念(包括精确数字)进入这一熔炉后有时会转化成模糊的概念……”(吴振国,2001:50)。“数词在文学作品中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计数功能, 一变而为表示泛化的虚数,在特定的语境中,模糊数词的语义外延扩大、延伸,给人以巨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间”(张智中,2009:74)。数词的语义模糊性使它的修辞效果应运而生。英汉数词既有相同的修辞效果,也有各自独特的修辞效果。
2. 英汉数词“共享”的修辞效果
2.1 增强语势
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形式的文学作品中,若将数词用于夸张,则能增强语势、以实代虚、提高艺术感染力,这是数词最常见的修辞效果。汉语诗词中数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有大量的数词用以夸张。例如: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3)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例1的“万仞山”中的“万”字突出了山的高峻,将它的陡峭与巍峨刻画地淋漓尽致;例2的“千万枝”中的“千万”二字夸张地写出了柳树的枝繁叶茂,放眼望去,千万条柳枝随风而摆,摇曳生姿;例3的“万里霜”中的“万”字增强了诗的整体气势,一方面凸显了祖国河山的辽阔,另一方面流露出作者山河般的气魄,令人敬畏不已。
汉语常将“千”、“万”等用于夸张,以增强语势,而英语常则多用hundred,thousand等数词对事物进行描写,故意言过其实,以达到增强语势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突出主旨。
2.2 突显形象
用数词做比喻,其本身代表的数字意义在某种情况下往往会失去具体的含义,引申演变为某物相关的或具有某一事物特征的含义(陈勇,2009:68)。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有利于使言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汉语中的“半斤八两”用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为贬义)。因为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来计算,“半斤”和“八两”在量上是等值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含义。另外,汉语的“千金”二字用来喻指女儿,这也体现了数词的比喻用法。 再比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比喻的是皇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分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代表最高级别,象征着最高统治者。
英语数词的比喻用法也不乏其例,如The million support their action(广大人民支持他们的行动)中的million本是“百万”的意思,正是由于它的数目之大,因此人们把它比喻成“广大民众”。此外,“I bought the coffee at the 7—11 yesterday”中 7—11是指英、美国家的一种商店,相当于杂货店。因其营业时间一般是从上午7点到晚上11点,所以用7—11比喻这种商店。
2.3 深化中心
数词用于对照,可以使前后语义形成强烈对比,进而达到深化中心的修辞效果。汉语数词常常用“一”对“万”形成反差,以强化语义。例如:
1)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例1以“万两”对“一个”,于前后鲜明的对照之中表达了黄金易得、知音难觅的中心思想,提醒人们要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友情。
例2以“一粒粟”对“万颗子”,突出了丰收时的累累硕果,但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即使有粮食千万,农民可以享受的寥寥无几,它们都被那些冷酷无情又贪婪的税吏们占为己有了。由此,农民生活的水深火热、苦不堪言便跃然纸上,使人对其产生深切的同情。
英语中的谚语通常运用数词的这种修辞效果以突出数目概念,形象地阐明事理,使谚语朗朗上口,读起来回味无穷、含义隽永。例如:
1)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一个“今天”抵两个“明天”)
2)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3) 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
4) A road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one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值得一提的是,与汉语数词不同,英语数词的对照用法常常是以“一” 对“二”、“九”、“百”、“千”等,总之,比汉语数词的对照用法更具多样性。
3.英汉数词各具特色的修辞效果
3.1 汉语数词独特的修辞效果
汉语数词的修辞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它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汉语数词,尤其是诗词中的数词可以用来罗列意象,起到铸造意境的效果。例如:
1)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无名氏《一望二三里》)
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诗中巧妙地连用一到十这些数字,轻快、流畅地显现出眼前的情景,抒发出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数词的巧妙罗列,一副恬淡、雅致的杳杳村舍图便映入眼帘:青山外,绿水边,点缀着几处村舍,那里炊烟袅袅,缕缕轻风拂来淡淡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陶然。这种意境的铸造归功于句中的数词:它的使用朦胧了画面,进而朦胧了意境,产生出一种轻柔,别样的朦胧美。
3.2 英语数词独特的修辞效果
英语数词的修辞效果也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即:缓和语气,委婉地表达令人不悦的事或物。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顺利的人际交流离不开委婉语的使用,英语中的数词习语可以达到使语言婉转含蓄的修辞效果。例如,在英国,有人用数词习语the fourth来表示“厕所”。据说这个习语源自19世纪剑桥大学里流行的一个笑话,当时大学生早晨的常规活动是:①做礼拜;②用早餐;③吸烟;④上厕所,后来,go to the fourth(上厕所)就这样传开了(陈勇,2009:69)。
4. 结语
英汉数词的修辞效果虽然有“同工”之处,但亦有“异曲”之妙,同有同的默契,异有异的千秋。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英汉数词修辞效果的异同之处并不局限于文中所提种种,它恰似一块天然的玉石,蕴含着潜在的瑰丽,等待更多的巧匠去雕琢,以绽放其中的溢彩与流光。
参考文献
[1] 陈勇. 英语数词的语义特点和修辞特色[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68-69.
[2] 康文茹. 数词的模糊性及其英译[J]. 毕节学院学报, 2009, (10): 90.
[3] 吴振国. 语义模糊性的几种表现形式[J]. 语言文字应用, 2001,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