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您的访问!现在是:

管理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研究回顾与反思:2000-2010

 
摘  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2000—2010年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高校创新人才的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估。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评估;反思
一、引言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将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创新人才。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校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对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创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促使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核心期刊集中了某一学科领域的大量论文,而且由于其高被引率和转载率,所以质量较高。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发布的第五版核心期刊为参照,选取创新人才研究的5347篇文献中的2399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占总数的44.87%,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进行阅读与整理,并采用SPSS18.0和Excel统计工具对文献进行分析。
 
三、数据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研究成果的学科类别、研究成果的主要出处、研究层次、研究作者、研究单位、研究资助等六个方面对2000-2010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研究成果的学科类别
本研究通过统计,获得了文献所属学科最多7个类别。其中,2399篇研究文献中,涉及高等教育学领域的有1032篇,占研究样本文献总数的43.02%;涉及人才学与劳动科学领域的有315篇,占总数的13.13%;涉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有145篇,占总数的6.04%;涉及职业教育的有104篇,占总数的4.34%;涉及企业经济的有99篇,占总数的4.13%;涉及科学研究管理的有54篇,占总数的2.25%;涉及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有51篇,占总数的2.13%。因此,根据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00-2010年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出处
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2000-2010年累计刊登创新人才文献超过50篇的主要核心期刊。其中,2399篇研究文献中,教育部主办的半月刊《中国高等教育》刊登了206篇,占总数的8.59%,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人才工作期刊《中国人才》刊登了128篇,占总数的5.34%,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高教研究》刊登了101篇,占总数的4.21%。《中国成人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大学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教育探索》各刊登98篇、95篇、74篇、65篇、58篇、56篇、56篇、55篇、44篇。研究成果的主要出处基本上都是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期刊。
(三)研究层次
帕里(Perry,J L.)、克里默(Kraemer,K L.)将研究阶段分为问题描述、变量识别、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政策的形成而控制变量、评估替代性政策或者项目等几个阶段[3]。根据SPSS18.0统计,高校创新人才的研究主要涉及12个层次,其中,涉及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的有“半壁江山”,有1249篇,占总数的52.06%,涉及高等教育的有485篇,占总数的20.22%,涉及行业指导(社会科学)的有245篇,占总数的10.21%,涉及政策研究(社会科学)的有240篇,占总数的10%。通过分析可知,近十年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以基础研究为甚,并关注人才培养的政策和人才培养的思路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作者
任何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需要优秀科学家的投入与贡献,他们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方法和视角,推动了科学研究向更深层次迈进。科研成果的被引次数高低可以衡量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与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本研究设计该指标旨在了解2000-2010年谁在研究中国高校创新人才。通过SPSS18.0统计分析,获得了发表高校创新人才方面研究文献前10位的作者。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刘拓发表了6篇,北京交通大学屈波、东华理工大学李德平、上海交通大学石金涛、华南理工大学李元元、李正、清华大学顾秉林各发表5篇,上海交通大学孙锐、华中农业大学王平祥、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沈荣华各发表4篇。
(五)研究单位
本研究设计该指标旨在了解“哪些单位的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创新人才”。通过SPSS18.0统计分析,获得了发表创新人才方面研究文献前10位的研究单位。发表文章数量第一梯队的主要是国内高水平大学和以理工为主导的大学,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发表了41篇、30篇、27篇、23篇。发表文章数量第二梯队的主要是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国内知名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分别发表了19篇、18篇、18篇。第三梯队的有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
(六)研究资助
对研究的支持的最主要指示器是财政资助[4]。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某一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关于中国高校创新人才研究的2399篇样本文献中,仅仅只有119篇文章获得基金的支持或资助,占总数的4.96%。根据SPSS18.0统计,获得了研究资助类别统计表,其中国家级课题占119篇文章的55.46%,省(市/区)级课题资助文章占42.02%,说明2000—2010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的研究尚未形成制度性支持,研究资助力度严重不够,影响学者深入到实际中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质量与研究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学者的积极性。同时,根据统计获得了研究资助类别排前6位的分布图,主要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课题。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根据设定的评估指标,从6个方面对2000-2010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高校创新人才研究的学科类别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人才与劳动科学领域;第二,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人才》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人才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第三,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以基础研究为主;第四,刘拓、沈荣华等学者发表的高校创新人才方面的成果居多;第五,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是高校创新人才研究的主要单位;第六,研究尚未形成制度性支持,研究资助力度严重不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对2000-2010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研究现状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与分析是比较困难的。高校要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着重强调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科研实验、创意构思等途径总结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出原创性成果;创造则强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借助学校各种实践平台和设备条件,大胆进行发明创造,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创业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商业头脑,引导其依托创业计划大赛和自主创业等载体,制定创业培训计划,将自我商业创意转化为商业计划书与经济实体,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从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模式,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6):6-11.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
[3]Perry, J L., Kraemer, K L.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46):215-226.
[4]李小敏.《大学教育科学》2003—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8(1):105-108.

网站首页 | 期刊查询 | 合作期刊 | 优秀论文 | 论文投稿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版权所有: